景點介紹
福湖畬族民俗村系老區建制村,位于福建省福州市羅源縣霍口鄉東南部,南與連江縣小滄畬族鄉接壤,距鄉政府駐地3公里,距縣城32公里。全村山地4083畝(其中林地3083畝),耕地620畝。全村187戶651人,其中藍、雷兩姓畬族人口占總人口的94%。村民使用畬語和漢語兩種語言。福湖村是羅源縣畬族名村,2006年列入福州市首批民間文化(畬族民間文化)藝術之鄉。
福湖村之西有一低地,溪洪爆發時常被淹沒,則成為湖,村民為求逢兇化吉,稱之福湖;又一說畬族人自廣東遷居此地,為尋求福地,而稱之福湖。該村,宋代屬霍口里,元代屬霍口上里,明代屬黃重里,清代隸屬重下里;民國時期隸屬羅源縣四區福霍保(福湖、霍口),后改為福(湖)豐(余)鄉,福(湖)溪(前)保。福湖是革命老根據地之一。民國23年(1934年)成立蘇維埃政府,畬族上層人士、知識分子雷梅波任主席。雷姓畬族在福湖占少數,但在政治、經濟上占優越地位。雷姓家族一排靠山邊的房屋建筑是豪華的,磚墻包棟、房屋門前立五對旗桿碣,房內大廳橫掛“文魁”、“拔貢”牌匾多面。民國37年,福湖村在中共領導下建立武工隊,有40余人,畬民雷金伙、雷花仲、雷花枝、雷秀惠、藍致客、藍銓水、藍法弟、藍廷棟、藍祥水、藍智法等10人是武工隊骨干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,福湖相繼隸屬霍口區、霍口公社和霍口畬族鄉。
從清末開始,福湖有一支水運隊伍,10~15人左右,他們把木材、竹子連結成排,從霍口溪起運到連江縣敖江。依托水道,過險灘,闖急流,一晝夜即可到達目的地,年運量都在數千立方米以上。
福湖是文化之鄉,以崇拜盤瓠為內容的各種畬族古文化活動從未間斷,并有與時俱進的開拓精神。除開展畬族傳統文化活動外,現代先進文化也在福湖生根開花,村文化站有各種書報百余種,存書三千多冊。同時,建有1700平方米的福湖中心小學和一座大會堂。畬族兒童入學率、鞏固率、畢業率、升學率都達100%。全村有大中專畢業17名,羅源縣畬族第一代兩名大學本科畢業生中福湖村占一名。全村在外工作的干部、職工51名,福建省民政廳副廳長藍致和,是60年代畬族第一代大學本科畢業生。
福湖村是羅源縣第一批步入小康的村莊。2000年,全村產糧368噸,人均占有糧552公斤。農、林、牧、漁總產值427萬元,農民人均純收入3240元。全村125戶中,有彩色電視18臺,黑白電視機50臺,電風扇100臺,錄像機、收錄三用機80臺,新式家具35套,還有許多人戴上金項鏈、金戒指。中青年男女80%戴上手表。畬民家中的照明,從過去點竹皮、松香土、煤油燈、菜油燈,到現在全村家家戶戶以電照明。
福湖村是省、市精神文明建設先進村、民族團結先進村、衛生模范村、基層黨支部先進單位。1988年起,接待過日本、美國、加拿大、澳大利亞等國民族學、社會學專家學者多批。是年,全國人大副委員長賽福鼎親臨視察,并與畬村代表共進午餐。中共中央統戰部、國家民委領導都到該村考察,并題詞留念。福湖村面臨寬闊平靜的岱口溪,溪水緩緩流過村前。1994年由國家民委為主投資,在江上架起石拱橋——福湖七橋,形成岱江畬村的新風光。
景點位置
福州市羅源縣
交通信息
自駕:
經福飛路上G1501福州繞城高速,下寧德/連江/G15沈海高速/溫州/廈門出口,前往G15沈海高速,下G104/羅源(南) 出口,前往104國道,繼續直行進入104國道300米,左轉入143縣道直行14.8公里,向右轉繼續沿143縣道前行直達福湖村。